演员表
影片评论
相关推荐
影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二編:
沒想到這麼多人會看,不好意思讓大家看我發脾氣。用到了很多很大的字,或許我很久之後再看也會有新的體會的字。在結尾講「中文電影」沒救了是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很偏愛臺灣華語電影,然而當時剛看完它的時候兩眼一黑,打開所有社媒都鋪天蓋地地在誇,感覺有些幻滅,所以講了這樣很中二的話。很感激大家的討論和回應,但抱歉後面的很多評論我都沒有在看了。我知道有很多種不同的聲音,即使會被攻擊,但我喜歡這樣的不同。所以如果妳也可以接受我在那時那刻比較「尖酸刻薄」的聲音的話,那就請看下去吧。
分割線—————————————————
看完《富都青年》,回家喝了一浴缸水才冷静下来。
很好,遵循姐一贯的原则,花了钱,完完整整看下来,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骂得更有底气。
首先,女性完全失声。
佳恩这个角色扁平到,说她是完美受害者都在给她叠光环。从出场到杀青,一以贯之的为男性角色服务。作为社工服务阿邦阿迪这哥俩,没有报酬甚至没有被礼貌相待,完全没有任何关于她行为动机的背景交代。在非义务性却倔强到令人愕然地坚持给哥俩申请身份这件事上,像极了东亚家长制下,强制的、令人窒息的母爱。在她先是被阿迪暴力事件受到重创难以动弹、而后被阿邦掩人耳目强行闭麦直至咽气的这样一种极度清白而悲剧的死亡方式被呈现给观众后,没有任何社会反响,没有任何人记得她。她似乎没有家人,没有朋友,就连新闻里疏离到冷漠的叙事也是为了让阿迪发现哥哥替自己顶罪的、推进剧情的工具。她再一次出现是在狱中阿邦的幻觉里,她还是穿着衬衣,白净温柔的面庞,安慰且鼓舞地说着,她为阿迪争取到了IC的机会,并且也在继续帮阿迪申请着。我看得哑口无言,是不是黄种男人那小得可怜的大脑能想出来的最美化女性的方式就是让她成为圣母,悲天悯人得拯救每一个作恶多端的生灵。她的死,没有任何人为之哀悼、悲痛,两兄弟相继害死她之后,且不说混子阿迪,即使是一贯待人温和善良的阿邦第一反应也是为自己脱罪,没有一丝忏悔和歉疚,直到她死还在榨干她最后一滴骨血。
其次,性少数群体不是你的trendy tag。
我发现很多导演塑造不出来立体的角色,通常都喜欢神秘化ta们。Money姐就是典中典。充满棱角的脸孔和不合时宜的妆容,精致到土气的夸张的服装,以及对于这哥俩细致入微的照顾到让人怀疑她的动机的态度。因为害怕自己单单只通过比较低沉的声音就assume别人的性别和性向是在加重刻板印象,以至于我几乎直到影片最后,看到她的假发网,才敢确定她跨女的身份,但这同时无疑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怪异化性少数移民人群——暧昧的、模棱两可的镜头,让观众无限靠近正确答案却一直藏着掖着,直到最后才公之于众,不仅满足了观众“嘿我真聪明我一早就看出来了”的侦探心理,还满足了从主流视角打着“尊重差异”但却傲慢而异化社会边缘群体的猎奇心理。Money姐为什么叫money姐?这样一个既充满了自我物化、金钱至上的名字,同样也可以解读为移民群体无钱无权、无处诉说痛苦的缩写。她为什么身为跨女却还虔诚诵经?为什么腿脚肿胀到几乎有些病态的程度?阿迪替她出气、经常殴打她的男人是谁?她用力讲话时会畸形的嘴巴、拙劣而心酸的努力垫起却仍然凹陷的胸部,又是为什么呢?是在诉说什么吗?演后谈听导演讲,他不可能在一部电影里讲清楚所有的social issues,但我还是觉得,爱不爱他笔下的角色,是不是有人性、有尊重的镜头,是可以透过角色的生命片段展示出来的。可以不触及灵魂、聚焦于每一个社会问题,但用这样的包装角色的方式来达成所谓的inclusive从而便于隐性商业化,让我为之难过且愤怒。
以及,主角性格以及转变的不合理性。
开篇即阿邦替菜场老板做事,讲好了五十只给三十,老板假装没看到他的手势,他竟然默默走开。我看得目瞪口呆。我知道导演想要通过这个行为表达他的老实木讷、不善交际,但是作为在贫民窟这样一个资源少得可怜的地方,他作为孤儿且残障人士,还带着一个捡来的弟弟,想要通过这样任人欺压忍气吞声地活下去,未免也太奇迹了。阿迪非法敛财被他发现之后,他揪着他的领子跟他比划:你要做个好人。天呐,哥哥,乐山大佛请你来当。阿迪,就更是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了。作为本片的我叙述者,电影视角由他所见展开,我受够了这种靠别人牺牲来实现自我成长的直男闯关故事了。他在外面开房约炮,他哥哥在菜场挣辛苦钱;他哥干一天体力活只吃面包,工友都看不下去了请他蘸咖喱,回了家还要给宝贝弟弟做饭,弟弟回家后看到煮好的鸡蛋还温情地笑。这是什么?虽然我挥霍你的血汗钱、不替你我未来考虑、对提供帮助的社工粗鲁无礼、给你惹事生非,但我是个爱你的好弟弟?这还不算,当哥哥替他顶罪入狱,他立马就改邪归正,听哥哥从前的话,做个好人,衣服上打架斗殴扯烂的地方都缝起来了,去律所找律师,面对中介傲慢的姿态却蜷缩地像朵含羞草,头都不敢抬一下,我请问呢?这是科幻片吗?正常的逻辑不应该是:我不满足现在的生活但我愤世嫉俗却没有出路只能摆烂,但我很珍惜我哥,他现在因为我入狱了,我唯一的支柱崩塌了,我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弄到更多的钱救我哥出来,我可以铤而走险不计代价;那个律师这么傲慢,他承诺了帮助我们却一次次爽约,我的拳头怎么忍得了,我唯一的、从小养我到大的哥哥在监狱里生死未卜啊!这种总是要通过在意自己的人的、耶稣基督式献祭般的牺牲,然后立马进行一个所谓“我后悔了,我应该听你的,我知道你是为我好”的成长,没想到还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大荧幕上看到。
最后,原生家庭创伤不是洗白实施暴力的借口,大环境的艰难也不是你实施暴力的借口。
求求了,不要为了让观众共情,就强行给角色安一个有创伤历史的buff。这样做不仅会让整部影片拙劣而offensive,并且还在某种程度上trigger到且污名化那些真正有创伤的人。在影片中,阿迪第一次与佳恩见面,就表现出一种令人费解的粗鲁野蛮,仿佛佳恩不是好心帮助他们的人,而是造成他创伤的罪魁祸首。佳恩上门来提供他父亲的资料,他不愿意,完全可以将她赶出门去,结果他偏偏做出要强奸她的行为,不管是出于威胁还是真的被所谓“父亲”这个词trigger到了行为失控了,我在这个瞬间真的很绝望。对中文语境下的电影绝望。这些男导演想到的、最能威慑女性、最悲壮的方式就是男人的强暴,并且这个女性如果是一个正派人物,一定会不惜性命拼命抵抗。退一万步讲,此时的阿迪不是威胁佳恩,而是他真的ptsd行为失控,但这也不是他施暴过后、被共情甚至被原谅的理由。在此节点之后的一系列他的煽情和眼泪、他的所谓的改邪归正,探监的崩溃、律所的无助、试图缝好的衬衣、给money姐捏脚,每一个导演精心安排的泪点都让我觉得恶寒。我不否认人的善恶复杂性,但通过这样的强行洗白到达让观众共情他、共情哥俩之间的深厚感情,乃至共情大环境下艰难的移民群体的困境,我是不接受的。大环境固然艰难,结构性的恶确实无力抗衡,但请问谁不是在这同一个大环境下挣扎呢?阿邦在法师面前崩溃说自己没有未来,那佳恩的未来,又有谁在意过呢?阿迪最后去找了他的父亲,吞噬着佳恩的努力、侵占着她的未来的时候,是不是又会被解读为“为了不让她失望”?每次看这到这种情节,都有一种我脑子被强奸了的感觉。什么好都让男的占了,还获得了许多的心疼和爱。
最后的最后,说了这么多但还有很多很多让我觉得难受的点,妓院的抽烟的说要找人嫁了的女人担心自己老了没有出路,监狱里无端说知道阿邦是好人的警官,以及那个缅甸女孩。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给我一种,套了一个immigrants且添加了lgbt tag的俗套商业大片,细细纠来,还有文化挪用的嫌疑。很久没有电影让我这么激动,洋洋洒洒地写到凌晨三点还心跳飞快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它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
我在电影院哭得很崩溃。朋友问我在哭什么,我说,我觉得中文电影没救了。
来自App